DUAN WU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歷史淵源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日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后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端午典故
紀念屈原說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紀念伍子胥說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紀念介子推說
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可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端午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屈原。
吃粽子
傳說屈原投江死后,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從此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粽籺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
掛香囊
端午節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內裝用中草藥以及香料,是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系五彩繩
端午節孩子們一覺醒來,手腕、腳踝上已系上用五彩絲線編的“五色繩”,大人們說系上就百病不侵。端午節后的第一場雨,再把五色繩剪下來,讓雨水沖走,災病也就隨著被帶走了。
懸掛艾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間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藥性最好的時候,所以在端午節人們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并在門前和房檐掛菖蒲插艾葉防瘟避災,懸掛在門上和床頭,具有避邪作用。
端午寓意
祈福辟邪、迎祥納福
端午節是一個祭祀神靈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會掛艾草、菖蒲等植物,佩戴香囊和五色絲線,以期驅除瘟疫和邪氣,保佑平安健康。同時,劃龍舟等活動也象征著團結協作、爭先恐后的精神,寓意著社會和諧和個人進步。 愛國精神,民族團結
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屈原投江自盡后,人們為了紀念他而設立了這個節日。每年五月初五,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吃粽子等方式來緬懷這位偉大的愛國者。因此,端午節也成為了中華民族愛國情懷的象征之一。端午節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多樣性和共同性。通過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傳說故事,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 健康祈愿,孝道敬老
與其他傳統節日相比,端午節有著更濃烈的健康祈愿意識。采草藥、洗草藥水等習俗都是為了預防疾病、增強體質;吃粽子則是一種補充營養的方式。此外,贈送禮物給長輩也是表達敬意的一種方式。這些都反映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以及對生命健康的珍視態度。
端午安康
在這個濃情端午的日子里,讓我們與家人團聚,共同品嘗美味的粽子,感受家的溫馨和幸福。同時,也讓我們不忘傳統,傳承文化,讓端午節的習俗和精神得以延續和發揚。 最后,祝愿大家端午節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愿每一個家庭都充滿歡笑和幸福,愿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