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社會民生
發新帖 回復
查看: 1820|回復: 0
收起左側

滄桑巨變換新顏 城市發展啟新篇

[復制鏈接]
樓主

隨論超版

隨論編輯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2-6-6 12:22
  • 簽到天數: 5 天

    [LV.2]偶爾看看I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發表于 昨天 09:53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隨論(請注冊中文用戶名)

    x

    一河兩岸

    60年代隨州全貌

    80年代隨州老火車站

    隨州博物館

    文化公園

    國能長源電廠

    專汽之都

    炎帝故里

    編鐘樂舞

    城市綜合體
    本版攝影:李文軍 徐斌 馮剛 高建新

    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最能見證75年輝煌成就的,非一座城市的變遷莫屬。75年來,隨州城歷經滄桑,在保護中發展,既彰顯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底蘊,又不失現代都市的秀美。今日,《隨州日報》推出3篇隨州城市發展變遷觀察報道,記錄隨州75年的“城”長記,以饗讀者。

      
    琵琶古城記錄千年建城史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馮家園
      隨州,春秋戰國時期的曾(隨)國所在地,史稱“漢東之國隨為大”,立國建都700余年。
      3000多年前,隨州城在此建立。歷朝歷代,風雨滄桑,土城、青城、護城河……隨州城漸漸形成如今的琵琶形狀。
      新中國成立后,這座琵琶古城擴大、變高、顯美,實現了華麗的蝶變。
      市如銀杏城如斗,半邊山水半邊城。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中,建設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的目標,指引著隨州邁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古城見證歷史興衰
      隨州何時有的城池?已無從考證。
      清同治八年《隨州志》記載,隨州城在隨城山北七里,涢水繞其南,即為魏周以來故址,自是廢興不可考。
      但考古發現,公元前1000年左右,周成王分封天下,封功臣南宮括到隨州,建立曾國,在此建都立城。
      據歷史考證,曾(隨)國綿延700余年。之后,從秦朝開始,隨州建制雖然變遷頻繁,但大部分時期或設郡、州,或置專署,城池自然存在。
      記載顯示,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隨州守御鎮撫李富在舊土城的基礎上建設磚城,城周625丈,約2000多米。
      后來,隨州城多次重建,城池也越來越大,門樓也越來越多,霖雨門、玉波門、近圣門、聚奎門等沿用至今。
      到清同治四年,隨州城已形成內青城、外土城的格局,城周已有1400丈,約4600多米。
      隨著時間的流逝,土城、青城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草店子街中段的土城和神農公園的古城墻,向我們訴說著隨州城的興衰故事。
       一年三次解放隨縣城
      歷經洗禮,隨州迎來它興盛的起點。
      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掃清開辟洪山、鄂中地區的障礙,江漢軍區決定解放隨縣城。
      1月5日,江漢獨立旅在軍區司令員張才千、旅長吳世安的率領下,向隨縣城進發。
      當時,國民黨湖北省政府派900多人駐守隨縣城,同時調集隨縣保警大隊等人,總兵力有2000多人。
      為了削弱城內兵力,獨立旅采取引蛇出洞的辦法,吸引一部分國民黨兵力到安居鎮進行殲滅。
      1月7日下午6時,總攻開始了。獨立旅三團迅速炸開北門,戰士們沖入青城內,與敵展開巷戰。
      二團掩護爆破組炸塌了東門城樓,二營突擊隊迅速沖入土城,順城墻向縱深突進。一營、三營根據安排分兵進行追擊,向敵總指揮部逼近。
      經過4個小時戰斗,攻城部隊占領敵軍老巢福音堂,并生擒兩名國民黨少將,共斃、傷、俘敵官兵1400多人。
      至此,隨縣城宣告解放。
      然,5月,國民黨軍隊又占領隨縣城。6月4日,江漢獨立旅收復隨縣城。
      10月17日,國民黨軍整編85師一部占據縣城。18日,解放軍再次擊潰國民黨軍,第三次解放隨縣城。
      12月底,隨縣境內國民黨軍全部肅清,徹底迎來解放的春天。
       由縣到市引隨州蝶變
      隨縣解放,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社會經濟隨之迎來全新發展。
      隨縣是農業大縣,解放前,每年通過水道運往武漢的糧食就有7000萬斤。
      解放后,隨縣人民創新求索,克難奮進,推動了“麥稻兩熟”高產技術、農田水利建設和噸糧市建設等改革,農業快速發展。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隨州組織5個車隊,日運大米10萬公斤,支援武漢和北京。此舉受到黨中央領導的高度肯定。
      上世紀60年代初,隨縣經濟地位在全國、全省都頗具影響。
      各鄉鎮根據自身優勢,各顯神通,發展特色產業,罐頭、蜜棗、香菇等發展成勢。
      省機械工業廳投資建起了湖北油泵油嘴廠,武漢長江配件廠在北郊建成拖車車間,之后齒輪廠、插秧機廠、氣剎廠 、機床廠、避雷器廠等紛紛落地,帶動隨縣從農業縣向工業化城市的轉變。
      當然,縣城也快速發展。
      隨縣檔案局退休干部程衛國回憶,隨縣縣城以解放路、烈山大道等為中心,向四方拓展。青年路建起了棉紡廠,交通大道有了火車站,西邊?水一橋、涢水一橋連通了南郊與隨南鄉鎮。
      特別是1958年,隨州老火車站開工建設。到1966年,漢丹鐵路全線通車,提速了隨州的發展。
      縣城擴大,人口增多,縣域經濟持續增強。
      1979年,經國務院批準,以原隨縣城關鎮和北郊公社為基礎,設立隨州市,與隨縣并存。隨州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
      回望歷史,特別是隨州解放后,隨州在人民群眾的手中由弱變強,城市由小變大、變美,滿路歡歌。

      
    產城融合激發新動能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包東流
      中心城區“九縱十二橫”的城市路網逐步完善,拉開了城市“骨架”;
      30公里專汽長廊,正聚鏈成群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挺起了城市“脊梁”;
      萬達廣場、吾悅廣場、中心醫院文帝院區、白云湖學校、編鐘學校等紛紛落地,城市配套趨于平衡,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蓬勃發展的新城,煥新蝶變的老城。地級隨州市成立以來,我市堅持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以產興城、以城促產、以產聚人,形成新城、老城競相發展的蓬勃狀態,激發城市發展新動能。
       優化空間形態,推動城市布局集中
      2000年,地級隨州市成立后,在城市空間布局和發展方向上,從2000版城市總規的“一城四片,組團布局”,調整為2009版總規的“東拓、西抑、南控、北調”,再到2016版總規的“東進、西優、南拓、北調”。
      2022年,省第十二次黨代會賦予隨州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的全局使命。2023年,省委再次為隨州發展把脈問診,要求隨州在做實基礎、做強品牌上下功夫,推動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
      思路清,方向明。隨州城市格局面貌煥然一新。
      2006年,漢十高速建成通車,打開了隨州“南大門”。府河大橋連通兩岸,政務中心、碧桂園等項目先后落地。
      2009年,漢丹鐵路東移,新火車站投入使用,隨州進入“動車時代”,城市建設翻開新的一頁。
      2024年,?水河東岸至隨縣生態景觀帶建設基本成型,“一河兩岸”風光帶向北延伸15公里,草甸子街歷史文化街區緊鑼密鼓?!鞍脒吷剿脒叧恰鄙鷳B格局逐步顯現。
      西優、北調,依托歷史文化資源和產業發展,城西、城北片區建設也各顯特色。
      近年來,我市優化構建“一主城+三片區”功能及空間格局,統籌推進老城提升微更新、花溪擴容提品質、城南新核提能級、南北聯動優布局,城市綜合承載功能、產業集聚功能不斷增強。
       壯大主導產業,推動城市產業集聚
      城無產不興,產無城不立。城市和產業互促共榮,產業與城市良性互動,是一座城市向上發展的動能所在。
      作為“中國專汽之都”,隨州擁有30公里的專汽長廊,是全國專用汽車品種最齊全、特色最鮮明、資源最富集、區域集中度最高的產業基地,專用車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15.2%。
      1978年,楊新美教授在三里崗鎮楊家棚村播下了人工栽培椴木香菇的星星之火,40多年來,隨州香菇產業全產業鏈產值近500億元,撐起了30多萬菇農菇商的勤勞致富夢。
      地級隨州市成立的20余年間,隨州依托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先后建成炎帝神農故里、西游記公園、銀杏谷、徐家河等一大批文旅項目,游客人數年年攀升。
      隨著時代變遷,隨州特色優勢產業開始全面轉型升級——
      專汽方面,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動能,緊盯新能化、智能化、網聯化方向,對接“漢孝隨襄十”萬億級汽車產業走廊建設,以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為突破,加快轉型升級;
      農產品加工方面,從早年零散種植,到基地生產、出口創匯、科技研發、精深加工、三產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不斷延“鏈”強“鏈”、產業形態不斷升級演進的轉型之路;
      文旅方面,以“神韻隨州 一見鐘情”為主線,全力打造區域功能完備、消費業態豐富、輻射帶動顯著的五大“休閑度假區”,“休閑度假到隨州”文旅IP越擦越亮。
      同時,我市還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依托風光發電、專用汽車、裝備制造等產業基礎,耦合、鏈接市場資源,推動風電、光電、鋰電、氫能等“多頭并進”,構建起以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相關裝備組件為“四梁八柱”的新能產業格局。
      園區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當前,我市正推動重點產業向園區集聚,各地產業園區實現差異化發展,青春化工工業園、氫能產業示范園、軟體新材料產業園等正快速成型。
      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在產城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隨州正蓄勢起飛,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和無限潛力。
       加快功能集成,推動產城融合發展
      初秋時分,風和日麗,點綴在鬧市區的數十個口袋公園吸引不少市民休閑健身,樂享“慢生活”。
      產城融合之路充滿活力,人的就業與居住相得益彰。
      路網是支撐城市發展的“骨骼”。地級隨州市成立之后,漢十、隨岳、麻竹等高速公路先后建成;漢丹鐵路改造東移、新建漢十高鐵及隨州南站,構筑起對外交通的“大跑道”。城市內部路網也更加豐富多元,“九縱十二橫”骨架路網體系基本形成。當下,隨信高速正抓緊建設,隨信高鐵等交通要道正在謀劃,未來,北外環、中環路等將啟動,裕民大道、漢東東路延伸段等城市“斷頭路”也將打通,城區“30分鐘通勤圈”指日可待。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快補齊教育醫療等短板弱項。我市著力優化城區學校布局,持續加大教育基建投入,改造擴建提升原有學校,推進新校區建設,城東新區季梁學校、城南新區白云湖學校、隨州市鹿鶴學校等先后投入使用;不斷完善醫療基礎設施,不斷優化醫療衛生資源,推動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中心醫院文帝院區、中醫醫院涢水院區等投入使用;產業園區,人才公寓、實訓基地、科創平臺等配套設施逐步完善……
      多年來,我市不斷加緊城市更新改造,保障性住房和危房改造惠及10余萬群眾;城市建設更加注重生態宜居,先后建成了神農公園、文化公園、回龍寺公園、濱湖體育公園等近20個城市公園廣場;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建6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和37個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廠……
      產業興、環境美、人民樂,多年的厚積薄發,正在隨州描繪出一幅產城融合發展的未來畫卷。

      
    以文塑城彰顯城市特質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張琴
      “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痹缭?000多年前,唐代大詩人李白如此贊美隨州。
      南北交匯,山川形勝,獨特的自然地理格局讓多元文化在此匯聚融合,孕育出炎帝文化、曾隨文化、編鐘文化、禮樂文化等特質文化,成為隨州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厚重、最絢爛的底色。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州城市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史,文化資源挖掘不斷深入、文化名片持續張揚、文化基因愈加彰顯。以文塑城,讓“神韻隨州 一見鐘情”深入人心。
       深入挖掘特質文化
      “炎帝文化作為長江文明的源泉,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史的基點,奠定了中華內陸文化發展的大致走向;曾侯乙編鐘是中國先秦禮樂文明的實證,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巔峰之作?!敝袊鐣茖W院學部委員王巍在炎帝神農、曾隨文化高端論壇上如是說。
      在隨州,吹過的風都是文化,走過的路都是歷史——
      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誕生于此,創耕耘、植五谷、嘗百草、興貿易,開啟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改革開放后,隨州修建了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九龍山上,明萬歷年間隨州知州楊存愚所立的“炎帝神農氏遺址”石碑,歷經風雨滄桑依然挺立山巔。
      豐富的文化遺存是隨州作為文化大市的底氣?!峨S州市志(1979—2000)》記載,1957年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期間,隨州(隨縣)先后有西花園、蓮花寺、冷皮埡、趙家廟、點將臺等遺址被發現、發掘。
      1978年夏,隨州南郊擂鼓墩之東,沉睡2400多年的曾侯乙墓橫空出世,出土青銅、金、玉、漆、木、竹等器15404件,各種銘文萬余字。特別是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代表著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巔峰。
      炎帝神農、曾侯乙編鐘兩張世界級文化名片彰顯了文化隨州的厚度。繼1991年成為省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后,隨州于1994年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在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隨州境內被發現的各類文物點不足800處。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大量埋藏在地下和隱沒在歷史塵埃中的文物遺跡被發現。目前,隨州市登錄在冊不可移動文物1966處,其中古遺址566處、古墓葬808處、古建筑446處、石窟寺及石刻32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14處。已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31處、179處,湖北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73處。
      我市持續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今年8月成立隨州文化傳承發展研究中心,聘請彭林、熊召政等一批知名學者為文化顧問,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見性發掘、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彰顯“精神之源、精典之都、精美之器、精致之治”的禮樂文化特質。
       持續擦亮文化品牌
      “人生難得幾春秋,休閑度假到隨州?!边@個秋天,“一季三會四賽”活動讓隨州賺足流量。神韻隨州之旅、尋根祈福之旅、編鐘古樂之旅等精品旅游線路吸引全國各地游客前來打卡。
      文化是隨州最大的魅力所在。
      炎帝故里風景名勝區內,高95尺的全球最高炎帝大像,手捧麥穗,巍峨矗立。每年農歷4月26日,世界各地華人華僑遠渡重洋來此謁祖尋根。
      為了紀念華夏始祖、弘揚民族精神,隨州于1988年開始修復厲山炎帝神農故居,至1990年,九龍山修復建成神農故居及文化廣場,神農像、神農牌坊、神農橋等20多處紀念性建筑。1991年在厲山鎮舉行了炎帝神農氏生辰慶典活動。1992年,李先念親筆題寫“中國湖北烈山炎帝神農節”,1993年首屆湖北神農節被列入全省五大節慶之一。
      持續擦亮炎帝神農文化名片,2009年,我市高標準規劃建設炎帝故里景區,國家有關部委和湖北省政府連續16年在此高規格聯辦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在海內外產生了強烈影響。如今,提起隨州,人們就想到尋根節,想到炎帝故里。
      近年來,2400多歲的曾侯乙編鐘頻頻火爆出圈,作為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巔峰的代表,不斷釋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推動著禮樂文明的傳承。
      回望歷史,精彩重現。1978年8月1日建軍節,曾侯乙編鐘成功奏響了《東方紅》;1997年香港回歸慶典上,一首《交響曲1997:天地人》奏出泱泱大國氣度;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要場合中,曾侯乙編鐘跨越千年,震撼寰宇。
      1988年,我市成立曾侯乙編鐘樂團。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編磬、建鼓等數十件古樂器仿制品同臺,八音和鳴重奏千古絕響。據不完全統計,曾侯乙編鐘復制件先后出訪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6億多人通過各種途徑領略了《編鐘樂舞》視覺盛宴。
      炎帝神農、曾侯乙編鐘是當之無愧的城市“代言人”和“金名片”。為進一步放大文化品牌影響力,市委、市政府將炎帝故里、隨州博物館、曾侯乙墓遺址3個景區聯合打造隨州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8月底已通過全省初評。
      “曾隨文化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曾侯乙編鐘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曾侯墓群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炎帝祭典、青銅編鐘制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州文化品牌愈彰、影響愈深。
       拓展城市文化內涵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隨州始終堅持“在建設中保護、在保護中建設”,傳承特質文化,彰顯城市魅力。
      1994年,在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后,市政府委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編制《隨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并于1996年正式通過實施。劃定2.5平方千米的擂鼓墩文物保護區,分級加以保護,逐步開發建設,滿足旅游發展需要;疏通、整治、綠化護城河,恢復部分古城墻和名勝古跡,再現古城風貌。
      涵養城市文脈,建設神韻隨州,夯實文化底蘊。市委、市政府高起點規劃、大手筆投入,先后建設神農公園、文化公園等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公園內,神農壇、季梁雕塑、盛世同慶尊盤、隋文化浮雕等景點,體現了文化與山水的巧妙融合;樂都旋風、炎帝神農像等城市雕塑,一湖兩岸編鐘樂舞等墻面浮雕,詮釋著隨州悠久的歷史文化,提高了城市建設檔次和城市品味……
      行在隨州城區,隨處可見以“炎帝”“神農”“烈山”“編鐘”“鹿鶴”“舜井”等帶有隨州歷史文化符號的餐飲酒店、旅行社等商貿機構,以及道路、公園等公共設施,凸顯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近年來,我市實施花園城市建設三年行動,一體傳承文化基因、打造文化印象、厚植文化情懷,把文化自信貫穿城市建設全過程,把文化魅力體現在城市建設各方面。
      我市頒布實施《隨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條例》,入選住建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可復制經驗做法第一批清單。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入選國家文化傳承發展“專精特新”工程項目,獲批2.3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修編《隨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建立保護項目清單。高標準建設草甸子街歷史文化街區等,一批具有曾隨文化特色的城市“新客廳”呼之欲出。
      把文化寫在城市“臉上”,浸潤群眾心間。文化資源優勢正在轉化為推動隨州城市發展最深沉、最持久的動力。
    返回社會民生
    發新帖 回復
    使用 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隨論(請注冊中文用戶名)

    本版積分規則

    公司簡介 |  公司動態 |  廣告合作  |  產品服務 |  誠聘英才 |  友情鏈接  |  法律聲明 |  隱私保護 |  聯系我們  |  幫助中心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中文_久久亚洲国产高清AV一级_中文字幕乱码亚洲∧ⅴ日本_亚洲网站不卡av资源多